李邕(yōng)字泰和(678—747年),扬州江都(今江苏扬州)人,唐玄宗朝大臣、唐朝书法家。 李邕少年成名,帮其父亲李善修改《文选》,工诗文,善行书,犹长于碑文,与李白,杜甫皆为好友,在其逝去之后两人均曾作诗纪念。青年时期便入仕为官,却因性格问题遭受排挤频繁被贬。曾任户部郎中、括州司马、陈州刺史、括州刺史、淄州刺史、滑州刺史、北海太守等,世称“李北海”。一生撰碑文800余,主要著作有《端州石室记》《李思训碑》《麓山寺碑》至今流传于世。 李邕行书习得“二王”手法,又摆脱二王风格,自成一体。在行书上更是进一步发展大字“行楷”,为后世开启新的篇章。直至晚年遭人所忌,被人陷害屈死狱中。清初诗人冯班在《钝吟书要》说到:把董宗伯云王石比喻成龙,李北海比喻成象,还不如云王石如凤,李北海如俊鹰。
李邕书法有如掠鹰俯禽、危岸绝石,开雄壮秀丽的风范,形成一种“楷行”模式。李邕撰碑文共800通,至今仍具有代表性。李邕行书习得“二王”手法,但摆脱了二王的纤浓,张扬了个性和风格,他突破“二王”行书笔法,揉北碑之长,一改其轻俏,宇字区别,笔断意连,劲健飞动,独标一帜,且在唐代书坛提倡新风,反对学书一味模仿,曾言,学我者死,似我者俗。在书法历史上更是在大令“破体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发展为大字“行楷”,打破行、楷字体的界线,以楷书为体,取行书之势,使全篇字字似行似楷,亦行亦楷,从而确立“行楷”一体, 以别于传统的正体楷书,终于在书法史上形成一大流派,开始了中国书法史上行书艺术的新的篇章。
自他取法北碑、融隶入楷获得成功之后,提倡创新,反对一味地机械临摹。引导了一场改变初唐独尊王羲之书风的变革,由其发端的雄强、健硕书风,引起了盛中唐书法家的争相模仿,直到张旭、徐浩、颜真卿出现,就出现了全新的大唐盛世的审美模式,开始了雄强、浑厚、遒劲的“壮美书风”,并影响了唐之后苏轼、赵孟頫等后世众多书法家。 其后凡书法成就杰出者如宋之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,元之赵孟頫,明之董其昌,清之何绍基,今之林散之等人无不受其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