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,在艺术表现上是中国书法中最高难和最高要求的书体,其特点是结构简省、笔画连绵。形成于汉代,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。有章草、今草、狂草之分。
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,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《急就章》的松江本。今草不拘章法,笔势流畅,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《初月》、《得示》等帖。狂草出现于唐代,以、为代表,笔势狂放不羁,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,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、今草、狂草的书法作品。狂草代表作如唐代《肚痛》等帖和怀素《自叙帖》,都是现存的珍品。
草书的伟大在于用最单纯直接的点画表现了人的心象。因此,草书成为世界上最富表现性也最为浓缩的抽象艺术。许慎《说文解字叙》说:“汉兴而有草书”,当是指章草。章草的极端规范制约了自身的发展。而今草则因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现与法度发扬壮大,致有大(狂)草、小草之分。在近两千年的演进进程中,诞生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名家杰作。时至今日,草书以其高度简练的形式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质,与时代及现代艺术相呼应、相交融,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艺术魅力!
其要者罗列如下
至少在公元前11240—8864年
1988年发现至今的宁夏中卫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,比甲骨文至少还要早5000年,极有可能打破中国文字“西来说”,被认定为汉字的源头活水之一。这些图画文字类多象形,几与绘画无异,可视为书画同源的铁证。相传神龙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、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、少昊作鸾凤书、帝尧作龟书,颇有求美之意,或为草书之嚆矢。
商前期:公元前1600—1300年
从1899年发现的甲骨文中的朱墨书迹可证,其时我们的先民已经使用毛笔了。
汉章帝前:公元前102—公元87年
从近现代出土的大量居延、敦煌竹木简,如太初三年简、太始元年简、神爵四年简、阳朔三年简、建武三年简、元和四年简等书迹,可见明显的汉代书写草书化倾向,这是真正草书的滥觞。
汉元帝时:公元前48—33年
史游作《急就篇》,“解散隶体,粗书之”,后世称为章草。现在我们所见的《急就篇》,是宋代以后摹刻的,传为“章草之祖”,其实未必出于史游旧本。
汉章帝时:公元76—87年
杜度善草书,有“草圣”之称。但无作品传世。章帝刘怛亦称善书,尤喜杜度草书。有《》传世,载《淳化阁帖》。
汉和帝永元五年:公元94年
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编简,虽然属章草,但写得纵横恣肆,极为自由奔放,实开后世大草笔意之先河。
汉和帝元兴元年:公元105年
蔡伦上所造之纸,时称“蔡侯纸”。从此,后世一直以纸为书写的主要材料。
汉安帝至献帝时:公元107—220年
张芝(?—约192),字伯英,敦煌人。精于草法,书史称其长于“一笔书”,有“草圣”之称。卫恒《四体书势》说他“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”。传世作品有《冠军帖》、《秋凉平善帖》、《消息帖》等,均载于《淳化阁帖》,虽不尽可信,但却是当时草书兴盛的写照。
汉灵帝时:公元168—189年
赵壹(生卒不详)著《非草书》一文,抨击当时蔚成风气的草书学习与创作。他的立意是复古弘道,反对玩“草书”而丧志。但他未能充分认识到草书的艺术魔力以及道艺如一的道理,最终无法阻挡草书艺术的蓬勃发展。
三国/吴:公元220—280年
皇象(生卒不详),字休明,广陵江都人。善草书,有《急就篇》、《文武将队帖》行世。
西晋:公元265—317年
卫瓘(220—291),字伯玉,河东安邑人。作有《州民帖》。
卫恒(?—291),字巨山。著有《四体书势》,中有一势论草书。
杨泉(生卒不详),著有《草书赋》。
索靖(239—303),字幼安,敦煌人,师法张芝,善草书。作有《出师颂》、《月仪帖》、《皋陶帖》等。著有《草书势》一文。
陆机(261—303),字士衡,吴郡人。作《平复帖》,为传世最早的一件纸本法书墨迹(今藏故宫博物院)。其书处章草、今草之间,苍茫淳厚,存篆籀笔意,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东晋:公元317—420年
王羲之(307?—365?),字逸少,原籍山东琅邪,居浙江会稽。为东晋大书家,被后人尊为“书圣”。
永和九年: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书《行穰帖》、《初月帖》、《十七帖》、《远宦帖》、《游目帖》、《都下帖》、《七月一日帖》、《豹奴帖》、《适得书帖》《小园帖》等。
升平四年:公元360年
王羲之书《寒切帖》。
(344—388),字子敬,羲之第七子,官中书令,时号大令。书《鹅群帖》、《鸭头凡帖》、《先夜帖》、《蜡节帖》、《想彼帖》、《诸善帖》等。
南朝/梁:公元502—557年
梁武帝萧衍(464—549)书有《脚气帖》,著有《草书状》一文。
隋:公元581—618年
僧智永(?—?),书有《真草千字文》(为小草名作,墨迹本今藏日本)、《还来帖》。
唐:公元618—907
欧阳询(557—641),字信本,潭州临湘人。书有《草书千字文》(今存刻本)。
唐太宗李世民(599—649)
书有《屏风帖》、《昨夜帖》。
陆柬之(?—?),书有《得告帖》。
李怀琳(?—?),书有《绝交书》。
垂拱三年(687):
孙过庭(648—703),字虔礼,陈留人。是年作《书谱》长卷,洋洋万言,既是小草杰构,也是绝佳的书法理论名著,被后人誉为“双璧”。
神功元年(697):
王方庆进献十一代祖晋王导以下王氏一门二十八人书牍共十卷,武则天命摹写留内,即《万岁通天帖》(今藏辽宁博物院),真本归还方庆。其中,除王羲之《初月帖》外,草书尚有王荟《疖肿帖》、王慈《得柏酒帖》、《汝比帖》、王志《一日无申帖》。
贺知章(659—744),字秀真,号“四明狂客”,越州永兴人。书(传)有《孝经》。
李白(699—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蜀郡人。书有《上阳台帖》、《官身帖》(今存刻本)。
张怀瓘(?—?),海陵人。开元时书法家、书法理论家。著有《书仪》、《六体书论》,论草书品评等,可资参考。
(?—?),字伯高,苏州吴县人。嗜酒,往往醉后狂草,时呼“张颠”。书有《肚痛帖》、《终年帖》、《千字文》(旧拓断本)。另传书有《古诗四帖》墨迹(今藏辽宁省博物馆)。
太和(827—835)时
唐文宗李昻诏以李白歌诗、裴将军(旻)舞剑、草书为“三绝”。
天宝十二年(753):
《妙法莲花经玄赞卷》写成(近代发现的敦煌写经之一)。
颜真卿(709—785),字清臣,琅琊临沂人。著有《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》。
大历十二年(777):
僧怀素(737?—?),字藏真,俗姓钱,长沙人。善草书,亦嗜酒,与并称“颠张醉素”。是年书《自叙帖》(此卷或以为摹本,非所书。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)。另有《苦笋帖》(今藏博物馆)、《论书帖》、《食鱼帖》(疑为伪作)、《大草千字文》、《圣母帖》、《藏真帖》、《律公帖》(后四帖均为刻本)传世。
贞元十五年(799):书《小草千字文》。
陆羽(733—804),字鸿渐,复州竟陵人。著《别传》,中有一段述与颜真卿论草书,首次出现了“坼壁路”、“屋漏痕”等重要概念。
韩愈(768—824),字退之,河南河阳人。著《送高闲上人序》,论及草书,极有价值。
僧高闲(?—?),乌程人。书有《千字文》残卷(今藏上海博物馆)。
五代:公元907—960年
僧彦修,善草书。
乾祐元年(948):
杨凝式(873—954),字景度,号弘农人、关西老农,华阴人。时称杨疯子。是年书《神仙起居法》(今藏故宫博物院)。另有《夏热帖》传世。
宋:公元960—1279年
淳化三年(992):宋太宗赵匡义诏令王著等汇刻历代法书名迹于枣木版,即《淳化阁帖》。
苏轼(1036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人。书有《西楼帖》(今存刻本)。
皇佑至嘉佑(1049—1063)时:潘师旦增减《淳化阁帖》勒石于绛州,是为《绛帖》。
约绍圣二年(1095):
黄庭坚(1045—1105),字鲁直,号涪翁、山谷道人。是年书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(今藏美国钮约大都会博物馆)。